浏览次数: 文章来源:合作发展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11-07
为了提升利川市各学校骨干教师创新与科技素养,进一步明晰科学教育实践活动的方法与手段,推动区域形成特色教学品牌,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各学校骨干教师在中国国新的资助下,由国新文化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承办并委托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开展利川市“中小学教师创新与科技素养提升”专题培训。
本次培训于10月21日至27日在北京师范大学昌平校园,围绕“实施科学教育,培育拔尖创新人才”的主题,从理论、实操与参访三个方面开展,来自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中小学40名教师参加培训。
开幕式
10月22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教育局夏峰,国新文化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政企事业部业务总监李勇等出席培训活动开班仪式,并分别致辞讲话。
图 1余胜泉致辞
图2 李勇致辞
图3 夏峰致辞
专题讲座
在专题讲座环节,余胜泉围绕智能时代人才发展模式创新向参训教师讲述了人工智能时代认知外包的必要性以及可能存在的认知陷阱。他表示,我们应基于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评价机制、管理体制的转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来跨越认知外包的教育陷阱。
图 4余胜泉开展“智能时代人才发展模式创新”主题讲座
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教师陶丹基于美国多年科学课堂教学的跟踪观察与北京八一学校科学教育课题实践经验,以理论、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为大家详细讲解了科技与信息科技融合的跨学科项目设计与实施。
图 5陶丹开展“未来教师的成长之道”主题讲座
北京景山学校信息技术高级教师毛澄洁、北京数字创客教育科技研究院院长助理金川联合为大家带来“观察、问题与创造思维课堂——以3d视界探秘为例”的课堂实践与主题微讲座。首先,金川以3d视界探秘的主题带领参训教师参与了一场真实的课堂教学,大家分组制作海报、讨论问题、制作3d眼镜,在游戏、讨论与动手过程中学习人眼立体成像、3d眼镜的制作原理。接着,基于本次课堂实践,毛澄洁从教学法的角度讲解了科创教育与创造思维课堂的模式与方法。参训教师在此过程中踊跃实践、积极讨论,表示受益匪浅。
图6 金川开展3d视界探秘的体验课
图7 毛澄洁讲解科创教育与创造思维课堂模式与方法
图8 小组制作海报成品
图9 参训老师制作3d眼镜进行小组展示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傅骞开展“基于开源可控的信息科技教育”的专题讲座与实操指导,详细介绍了开源软件、硬件和结构件在创客教育中的应用,利用其自主研发的米思齐开源创客工具mixly图形化编程软件及mixio物联网平台指导教师开展“跳动的心”“人脸识别”“比手速”等案例实操,以身示范帮助信息技术教师掌握如何教授编程、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
图10 傅骞开展基于开源可控的信息科技教育的专题讲座与实践指导
图11 傅骞指导参训教师开展实践操作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马宁开展了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模式设计的指导,重点介绍了项目式学习的六大环节、三大基本类型、四种典型范式,并以《蜂巢》作为典型案例引导大家进行讨论与思考如何设计项目式学习的教学目标、主题活动、教学环节。随后,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林宇航介绍了支持项目式学习设计与实施的智能平台,从模式和工具的维度进一步丰富了参训教师对项目式学习的认识和理解。
图12 马宁开展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模式设计指导
图13 林宇航介绍项目式学习的支持平台
实地参访
实地参访包括名校参访、名企参访和主题教育三种活动。在名校参访中,中心项目组带领教师走进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和海淀区翠微小学,以随堂听课、座谈研讨的活动帮助大家拓宽视野、学习经验,促进自我改进与提升。在名企参访中,参训教师走进新华1949园区、中国国新,参观新华印展厅,了解中国国新的发展历史和央企担当。
图14 参训教师参访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
图15 参训教师参访海淀区翠微小学
图16 参观生物实验室
图17 观摩科学课
图18 参观中国国新
结业总结
在10月25日下午的结业总结环节,利川市教育局夏峰、国新文化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政企事业部业务总监李勇作总结发言,对此次活动的组织和开展的效果表示肯定,并勉励参训教师要以此次培训为起点做好利川市的科学教育。五位优秀学员代表分别分享了自己的收获与期待,认为专题讲座的内容、实践操作的体验、实地参访的经历,为利川市的科学教育指明了方向,自己将把学习的心得与好的做法带回学校和区域,推动学校和区域的教育教学改革和科技教育发展。
图19 优秀学员代表在结业仪式上分享学习总结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沙河西三路北京师范大学昌平校园g区3号楼4-5层
©安信十娱乐平台的版权所有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
邮编:102206 电话:010-56444401、010-56444402、010-56444403(双师服务答疑专线) e-mail:gaojingjian@bnu.edu.cn 国内合作邮箱:gjjdwhz@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