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 文章来源:学科教育实验室 发布时间:2024-11-01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以教育数字化转型推动乡村教育内涵式与跨越式发展,10月30日,在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师范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联合相关部门和单位在印江第七小学召开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农村网络联校环境下的智能化教学创新示范应用区域试点启动会暨授牌仪式。该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市奥威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九家单位承担,将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作为试点区域,开展教师能力评测与精准辅助示范应用研究。
华南师范大学副教授黄子谦,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刘亚娟,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米桥伟、博士黄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教育局副局长邓和平、教研室主任张瑞祥、电化教育中心主任吴海,北京师范大学与华南师范大学项目专家团队、广州市奥威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领导代表、10所试点学校的负责人、中小学骨干教师代表等70余人出席活动。
图1 启动会现场
会议伊始,县教育局副局长邓和平向莅临现场的领导和专家们致以诚挚感谢与热烈欢迎。她介绍,印江县近年来在教育现代化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实现所有学校班级班班通,建设了覆盖44所学校、共53间录播教室的智能研修与录播平台,并积极推广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尽管目前已取得了一定阶段性的成效,但仍需努力以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她强调,此次项目的实施将有力促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融合,并勉励包括印江七小在内的10所试点学校珍惜机遇,克服困难,携手共创印江教育新生态。
图2 邓和平致辞
接着,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米桥伟深入介绍了示范应用项目,并对项目实施要求进行了详细阐述。该项目基于新兴智能技术,设计了备课、检课等智能功能,为教师提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课堂教学智能诊断工具和教案智能生成工具,并帮助教师和学校积累教改成果,助力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同时,他希望,教师和学校在配合满足项目要求的过程中,推动人工智能在教学中的应用,为印江县提供智能化教学支持。
图3 米桥伟介绍示范应用及工作计划
授牌仪式上,总项目组代表、华南师范大学副教授黄子谦与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教育局副局长邓和平签约,并授予该县“示范区域”牌匾。
图4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合作备忘录签订
图5 授予示范区域牌匾
项目组为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十个试点示范学校授予示范学校牌匾,分别为贵州印江中学、印江县思源实验中学、印江县木黄中学、印江县朗溪中学、印江县第一小学、印江县第七小学、印江县木黄小学、印江县第八小学、印江县合水小学、印江县第六小学。
图6 授予示范学校牌匾
印江中学校长陈松作为示范学校代表发言。他分享了参与教育部中学校长数智化领导力研修培训的心得和经验,并介绍了印江中学智慧校园生态系统,展示了其平台特性和学生精准学习系统。同时,他指出,需正视并积极应对学校在智能化教学发展中所面临的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理念滞后和组织变革困难等四大挑战,并强调学校需要抓住数智技术为教育带来的机遇,以身力行,勇于实践。
图7 陈松发言
华南师范大学博士黄灿现场演示了智能化教学创新示范应用平台资源中心、备课中心、检课中心和教研中心等各个板块的具体操作流程,为教师检索优质资源、设计个性化教案、诊断课堂教学视频提供了详细的技术指导。
图8 黄灿指导示范平台应用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刘亚娟作“农村网络联校环境下的智能化教学创新示范应用试点实验区应用模式”主题讲座,通过具体的示范落地模式举例,对三种应用模式进行了深度的解读和剖析,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平台智能手段,帮助教师全面认识自身课堂教学行为,并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为在场教师应用示范平台提供了全面指导。
图9 刘亚娟指导示范平台应用模式
华南师范大学副教授黄子谦为参会教师作“基于智能测评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方法与策略”的专题讲座,深入剖析了项目实施背景与意义,全面介绍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智能测评体系,进而详细论述了如何基于测评数据全面提升教师能力,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智能测评提升策略,为教师利用数据赋能教育教学能力指明了清晰方向。
图10 黄子谦作专题讲座
会议期间,黄子谦副教授观摩了印江七小的现场课堂,对授课教师的教学表现给予了肯定,并基于项目为其提供了针对性的改进建议,鼓励其勇于分享宝贵经验。此次观摩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实验校教育水平,还为制定专项试点计划、推动项目有效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以期通过这些举措提升印江教育质量,为乡村教育振兴注入新活力。
图11 黄子谦观摩课堂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沙河西三路北京师范大学昌平校园g区3号楼4-5层
©安信十娱乐平台的版权所有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
邮编:102206 电话:010-56444401、010-56444402、010-56444403(双师服务答疑专线) e-mail:gaojingjian@bnu.edu.cn 国内合作邮箱:gjjdwhz@bnu.edu.cn